这段时间草莓大棚内温度比较冷凉,为灰霉病的发生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。草莓灰霉病本身就非常难防治,花果期体现得更加明显。病菌繁殖速度快,孢子数量惊人。灰霉病病菌的繁殖速率非常高。就一点点灰霉,分生孢子的数量也数不清。灰霉病病菌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很强,既可以从活体的植物组织中摄取营养,也可以在死亡的残体中生存,属于半活体营养型病菌。灰霉病病菌的分生孢子可以在感病的果实、花瓣、花萼、茎秆、叶片上存活4~6个月的时间,菌核的生存时间更长。灰霉病病菌可以在土壤中、植株上、大棚的后墙上、立柱上、吊线上存活栖息,通过气流、雨水、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到植株上,一旦条件合适,就迅速萌发侵染。 灰霉病病菌喜欢“甜嫩”,最喜欢侵染的部位是花、幼果和转色成熟期的果实。原因是花器上的一些分泌物会刺激病菌快速繁殖,幼嫩的表皮或成熟期的果实上一旦有伤口出现,病菌就会“循着”这些部位渗出的汁液乘虚而入。天气是影响灰霉病发生速率的重要原因。灰霉病病菌喜欢比较冷凉的温度(18~23℃)和很高的湿度(85%以上),以及光照不足的天气。所以,连续阴天降雪或降雨的天气,灰霉病很容易爆发。而我们草莓花果期生长温度在10℃~28℃,这样一个区间,同时由于大棚很多采用双膜覆盖,棚内湿度高,白天空气相对湿度可达80%左右,夜间达90%以上,尤其是在冬季和早春时节,如果遇到连阴天或雾霾天气,棚内湿度基本都在90%以上,非常利于灰霉病菌流行暴发。扩增迅速灰霉病病菌的致病能力超强,一旦侵入进植物器官就会迅速表现症状,快速产生新的分生孢子。因此,病害一旦发生就意味着菌原数量很容易爆发式扩增,稍有耽搁就会爆发流行。所以说,灰霉病发生后再打药防治,往往已经晚了,防治的效果往往很差,对于灰霉病最好的办法是预防,而对付灰霉病的最有效手段是通风降湿!盖棚膜时对土壤及墙壁等表面用氯溴异氰尿酸(速渡)喷雾,进行消毒灭菌。在灰霉病发病的初期一定要把发生病害的叶、花、果实等彻底清除,然后带出棚外销毁。防止打药时病菌孢子随着喷雾气的气流进行传播,因此一定要在清除病残体后再用药进行防治。合理管理放风口。利用好天可将棚内温度提高到35摄氏度,闷棚两小时,放风后降温继续闷2-3次,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。棚内采用稻壳、秸秆进行沟内铺垫,利用稻壳、秸秆吸潮,可降低棚内湿度。根据草莓对温湿度的生长需求,尽可能地控制好棚室内的温、湿、光等条件,把白天最高温度控制在23-28℃,相对湿度控制在60%以下,注意通风和光照管理。草莓花序显露到开花前,喷啶酰菌胺、唑醚·氟酰胺、异菌脲等进行预防,7-10天1次。交替用药,对草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。栽植的植株密度也不宜过大,阴天不浇水不喷药,秋冬春低温季节尽量在上午喷药。如果真的已经发病了怎么办?总不能不管,下面给大家介绍了灰霉病发病后的药剂防治方法,大家可以做一下参考!灰霉病初发时一般仅表现在残败花期及中下部老叶,此时使用50%啶酰菌胺1000倍液稀释喷施,5天用药1次;连续用药2次,一般可有效控制病情。或者用腐霉利烟熏剂熏棚。病害发生后,先摘除病叶病果,再叶喷凯泽+异菌脲,3-4天后二次用药。喷药时选择晴天上午10时左右进行,喷药时要畦面、沟底 、棚膜全 喷到,喷完后通风 1h以上再闭棚,以降低棚内湿度。
注意事项:
由于灰霉病菌容易产生抗药性,要注意交替轮换用药或药剂混合施用,有利于提高药效,延缓抗药性的产生。